研易达考研

考官视角谈谈,复试时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

作者:article  点击量:963   发布时间:2025-03-27  

每年在考场上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考生主动说看过A老师的论文,却不知道A老师就坐在对面

当A老师兴致勃勃追问见解时,考生却回答得非常片面。这两个动作一旦叠加,基本就提前宣告了面试失败。


② 为什么会失败?

说实话,能坐上考场的考官,基本上都在自己的研究上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学术成果不仅是职业成就,更是身份的一部分,是多年心血的结晶。当你能主动提及他的学术成果,对大部分学者来说,是一种认同与尊重,是对他们多年辛勤付出的肯定。所以这件事,做好了,事半功倍。没做好,事倍功半。


如果你能深入理解这些成果,提出相关的见解或思考,这就意味着你对他的学术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认同与尊重。


反之,浅薄的理解或流于表面的讨论,很容易让考官感到自己的学术价值没有被充分认可,从而产生的失望感,远比遇到普通考生更强烈。进而进展到,怀疑你的学术兴趣是否真正存在,感到自己被浪费了时间,甚至怀疑你是否认真准备了这次面试,自然分数就不高。


③怎么避免?

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避免主动提及某篇文章或某个老师。如果真的想谈,最好是已经非常熟悉该导师,了解他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代表性文章,一定要深入阅读,达到随便他怎么问,都能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水平。


如果不小心话已说出口,却没准备好,只能让自己保持冷静,试图把文章的部分内容,转换为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如果有科研成果,可以说“没想到您就是作者!您提出的XX模型,直接解决了我在写xx方向论文时的数据难题。现在这篇文章已顺利发表在xx学报上”。如果没有成果,可以说“没想到您就是作者!您的研究对我影响非常大。尤其是XX观点,对我理解这个领域提供了很大帮助,这也是我报考本专业的重要原因”。


其实,考官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你读过多少文献,而是那份愿意沉下心与学术对话的诚意。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笨拙但真诚的学术姿态,反而更会成为你独特的闪光点。


PS:偷偷告诉大家考官的真实心理活动:坐了3个小时了,屁股都坐痛了,什么时候能结束啊---哈?有人说读过我的论文?(瞬间清醒)---他是不是真的对我的研究感兴趣?马上想一下,要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啊,原来只是随便翻过目录---现在的学生都这么急功近利吗?


去年我们面试到倒数第二个学生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个情况,考生很自信地说我读过张老师的论文,张老师马上问了他三个问题:你觉得写的怎么样?核心观点是什么?看过他另一篇关于xx的文章吗,对比下?等考生回答完,主考才说,这就是你说的张老师,你们可以再互相探讨一下,我们把时间留给你们,然后我亲眼看着他从侃侃而谈逐渐脸红冒汗,最后变得支支吾吾的,我真的替他紧张到脚趾都要扣地了,当然最后老师也没放过他。


所以大家千万要警惕一个事情,看过论文≠了解导师。当你说出导师名字却认不出他本人时,很容易被考官认为你是在投机取巧。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但精准的真诚才是王炸(俗话说马屁要拍到点子上[兔子])精准的真诚意味着你不仅是对考官表达了尊重和兴趣,更是告诉考官你已经通过了深入准备、扎实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来展现你对于学术的投入。知己知彼,才能让考官了解到你说的“学术兴趣”并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真正建立在真诚探索的基础上的


答疑:老师你好,想问一下如果被问到“有没有了解过学院导师的研究方向/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导师的研究方向”要怎么回答合适呢?目前有粗浅地看过一遍学院老师的一些论文,但只是抱着学习的心态,也没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回答:首先,肯定要说有,如果说没有,容易让考官觉得你准备得不充分。其次,我个人觉得这个话题大家就实话实说,因为你在备考的过程中肯定是遇到过相对来说比较感兴趣或者比较和自己生活相关的研究方向的,所以是可以实话实说。最后,不管怎么回答,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向考官表示你的灵活。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诉老师,虽然这个方向目前我比较感兴趣/了解过,但是还是比较粗浅的了解,如果有幸能进入贵校,会根据导师的方向进行调整(大概是这个意思,大家可以酌情修改一下。主要就是表现出你愿意跟随导师的方向)

看过该资料的用户还看过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点击QQ号联系客服)